东市相斫杨阿若

作者: |发布时间:2018-08-14 18:56 |字数:3265

因为写《锦绣洛神》,是以汉朝末年,也就是建安十七年,到三国时代,也就是魏国政权的黄初四年之间的年份,作为小说的背景,不可避免地要了解到汉末时的许多风俗、人情和人物。

看的古籍多了之后,仿佛能够慢慢进入那个遥远的时空。感受到风俗人情,市井百态,甚至是他们的内心。

现在一百万字写完,从宫廷写到了江湖,不可避免的,要写到汉末人物中非常特殊和典型的一类:游侠儿。

秦汉之时,不象宋明之时,受到了所谓礼教的阉割。当时的儒教文化虽然浓郁,读书人也好,世家子也罢,并不是读迂了头的措大,倒是颇有刚烈之风,快意恩仇是常见之事。豪强凌迫郡守,酷吏驱逐豪强,大族之间争斗,仇杀与复仇,层出不穷。且朝野之间,都向往并尊崇一种质朴豪迈的风度,每个人都以大丈夫自居,对于热血意气、一诺千金这些品质十分肯定。

汉时其实有不少所谓的名臣儒生,世族文士,年轻时都干过杀人复仇的勾当。或是为父母报仇,或是全故主之义,或是包庇闯祸的友人,虽然违法甚至不得不亡命逃跑,但在当时的舆论看来,都是值得赞叹的。即使亡命天涯,仍然清誉甚佳。

比如臧霸,其父为华县狱椽,狱中有个犯人得罪了太守,太守想杀,但他的父亲依据法律,拒不听从命令,因此惹怒了太守,下令将其逮捕,押去郡府。臧霸集结了数十个宾客,抄小道前往,在山中拦下了押送他父亲的队伍。队伍约有百余人,但无人敢反抗,坐看他将其父劫走

比如典韦,典韦的同郡人襄邑刘氏与梁国睢阳的李永有仇,刘氏向典韦有恩,典韦便帮其报仇,从本郡远赴睢阳。

李永当过富春县的县长,家中戒备森严,典韦驾车载着鸡、酒,装成是去拜访他,等骗开李家的家门后,揣着匕首进去,先杀了李永,又杀了李永的妻子。李永家中人都不是他的对手,被他逃到了市集之上。

典韦从车上取下行凶的刀、戟等物,从容离去。当时追在他身后的有百余人,却被他的煞气所慑,居然没有一人敢步前,就看着他大摇大摆地离开。

当然,汉朝是有法度有律条的。典韦杀了人,而且李永当过县长,是四百石的官吏,还是非常轰动的。但是同时,典韦的朋友刘氏,必须要为之奔走。因为典韦是因他而杀人逃亡,他若不管,当会被海内所不耻。说到这一点,还要赞一下汉朝的门第。各族都很在意自己的名声,为无形的舆论所约束。刘氏大力周旋下,典韦虽然受到了通缉,但是也只是个形式而已,事实上他就一直隐藏在刘氏的家中,也没有什么人上门去搜捕。而且时人谈论到典韦,还会赞赏他有“奇节”。

后来曹操曾称典韦为恶来,就是以商周时有名的大力士恶来相比拟,赞扬他的勇猛。

还比如舒仲膺为兄友报仇、夏侯惇为师杀人、何顒为友报仇等,这些人,不管是豪强大族也好,无业游民也罢,统称为侠。比如汉时的郭解等人,虽然因为“侠以武犯禁,儒以文乱法”而受到了朝廷和皇帝的无情打击,但仍然为时人所称赞仰慕。

从这个故事中,可以看到游侠的特点:为朋友拔刀,是为义。深入邻郡国并骗开对方府门杀人,是为智。虽百余人不敢追,是为勇。但是妄论律法,滥杀无辜,视生命如草荠,连李永之妻也杀,可见他们又都是冷酷无情的。阳刚之气,跃然而出,虽然不免让人嗟叹一些阳刚下的阴影。

太史公曾在史记中专为游侠立传,他对“侠”这个字的解释,就很好地诠释了汉时人们对于游侠的定义:“侠者,振人于厄,救人不赡,仁者有信乎?不背信,不弃言,义者有取焉。”

从好的一面来看,侠,或许是中国人骨子里就存在的一种追求人性自由、本真的精神,是对美好纯洁事物的由衷呵护,也是对自己理想世界不遗余力的捍卫!他们不是不守法,只是他们不愿守着迂腐的陈法。他们不是不遵纪,但是不愿遵从那些害人的刚纪。

在汉朝,或许最可爱,也最有性格的,便是这样旁若无人、蔑视俗规,却展现出最原始本真的美好光芒的游侠儿!

汉末时有几个很有名的游侠,例如宾硕,又例如祝公道,鲍出,还有我在文中写过的这一位:杨阿若。

杨阿若是凉州人,典型的西部好汉。从小性子刚烈,古惑仔出身,一言不合就抽刀砍人,从他被传颂的名号就能看出来:

“东市相斫杨阿若,西市相斫杨阿若。”

意思是,这个人,一会儿在东市拔刀砍人,一会儿在西市与人对砍。这样密集的砍法,居然一直活到老都毫发无损,可见他如何精力旺盛,性情暴虐却又武艺高强。

当时陇西之地,虽然向曹操投诚。但是当地的豪强林立,只是面服心不服。凉州下属的几个郡中,如酒泉、张掖、武威、敦煌、陇西等郡,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太守,与当地豪强之间的争斗十分激烈。与杨阿若交好的酒泉太守徐揖,便出手灭了当地豪强黄氏一门。黄氏子黄昂逃出,纠集了一千余人攻打酒泉,杨阿若想要帮助徐揖,于是前往张掖太守处求救。

从这一点可以看出,杨阿若此人是与众不同的。汉时有一种风气,就是豪强大族往往自蓄私兵。平时招的这些人帮着做事,称为宾客,相当于庄园的庄丁。他们依附于主人,做农活,但是闲时也可练兵,充当打手,称为宾附。有的豪强还公开招募私兵,称为“部曲”。豪强们有人有武器有金钱,横行乡里,行不法之事,往往郡守长官如太守等,势力弱的根本无法辖制。

同时,豪强们还与游侠们往往联起手来,比如典韦为刘氏而杀李永,刘氏也是豪强之一。李永虽曾为官吏县长,汉时的郡县制,大县之官称为县令,小县的称为县长。前者爵秩是一千石,后者只有四百石五百石的样子。但是李永不当官后,居住家中,却有很多的宾附门客,显然已经成为了豪强。

豪强的力量很大,官府无可奈何时,可以藏匿游侠,甚至蓄养游侠。从这一点来说,杨阿若理当与黄昂是一派,但他却认为黄氏横行不法,论罪当诛,黄昂这一举措不义。所以居然帮助酒泉太守出去求救,可见杨阿若与寻常的游侠是不同的,他评点事情,但凭道理,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讲究所谓的“热血义气”。

杨阿若前往张掖郡后,酒泉郡因势单力孤,终于被黄昂攻下,太守徐揖身死。而张掖郡的不法之徒也趁机响应,竟然一举也杀死了张掖的太守。这样一来,朝廷驻守此地的两名郡守长官,俱死于非命。凉州下面本就只有五郡,现在两郡已乱。黄昂还想联合张掖的叛军,一起杀了杨阿若,可见他对杨是十分忌惮的。但是杨阿若很是勇武,手刃数人后逃出张掖,奔往武威郡求救。

武威太守张猛担心自己的郡中会大乱,于是给了杨阿若一个都尉的虚职,让他自己去招兵。主要是为了名正言顺,但并没有拨给杨阿若兵士,只给了些粮草和兵器。这个可想而知,杨阿若也是个游侠,并不是张猛的嫡系,这样乱况之中,如果拨了兵给杨,万一他也叛乱,自己不是搬石头砸自己脚么?

杨阿若去招兵的地方,我在小说中写的是洛阳,其实不是,应该是在羌胡聚集的地方。陇西之地,本来就很多羌人,杨阿若后来戴在脸上的面具,就是羌人们跳神用的,足见他与之来往密切。所以他一去,很顺利地拉起一支千人的队伍,前往酒泉攻打黄昂。

羌人擅骑,黄昂却在守城。守城者占有先机和优势,攻城也不是那么容易,早在墨翟时期,就有专门的攻城器械与战术。汉末年间,攻城就已经有投石机,钩梯、云梯等,攻城的方法也有几种,比如填平城外的壕沟,让道路更平坦。然后依着山势筑起土台,这样就可以改变敌人居高临下的优势,又比如搭云梯攀墙,或是将钩梯抛上墙头后,进行强攻。但无论是哪一种,都需要器械、经验和人手。攻城战对于士兵的消耗也是最惨烈的。

杨阿若考虑到这一点,因此并没有让手下人攻城。而是用了疑兵之计,记得金庸就写过这样的片段,在马尾后捆上树枝,来回跑动,烟尘满天,远望如近万众。

古时科学不发达,有专门望阵中云气的军士,来计算到底有多少敌人。杨阿若这种方法很有效果,黄昂部众杀了太守,占据了城池,但毕竟知道力量薄弱,如果曹操派军来战,一定是无法抵御的。现在看到杨阿若都这样厉害了,只得望风而逃,居然弃了这所城池。杨阿若趁胜追击,一举斩杀了黄昂。

这个情节,在史书上只是廖廖几笔,然而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严峻。马尾捆树枝来回跑动,说起来容易,绑多少,怎么跑,才不会被对方望阵之人看出破绽?光是这么跑几下也不会有效果,杨阿若应该还配合了其他的疑兵之计,终于让黄昂弃城而跑,拱手送上了自己的首级。

所以杨阿若应该不会是一个简单的游侠,从这一战中可以看出,他应该还有着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。

唠嗑一结束,有空继续,谈谈杨阿若的爱情。

  • 暂无相关评论,就等你了~